初入寧夏慶華的那一刻,備煤車間內機械的轟鳴聲如激昂的樂章,同事們那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,宛如春日暖陽,在我心底悄然種下了情誼的種子。時光匆匆,多年轉瞬即逝,這份情誼如同焦炭在高溫中沉淀出堅韌的質地,隨著裝置的穩定運轉不斷生長,已然成為我生命中最堅實、最溫暖的印記。
剛入職時,師父趙娟娟帶著我穿梭在備煤車間的各個角落。從原煤倉料位監測的精準把控,到配煤盤參數調節的毫厘不差,她用那雙略顯粗糙卻又充滿力量的手,在空中比畫著操作要點,眼神中滿是專注與認真。“備煤可是焦化生產的‘第一道關口’,每一種煤的配比都容不得半點馬虎,這關系到整個焦炭工藝的質量。”師父的話語,如同一盞明燈,照亮了我在這個陌生領域前行的道路。
還記得第一次獨立負責配煤工序時,緊張的情緒如潮水般將我淹沒,導致配煤比例出現了偏差。我以為會迎來嚴厲的批評,沒想到師父只是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,溫和地說:“別慌,咱們一起重新核對。”隨后,她陪著我逐項檢查配比,手把手地調整設備參數,眼神始終緊緊盯著監測數據,直到各項指標全部達標。那一刻,我心中滿是感動與敬佩。
車間里的老同志們也十分熱心,他們將自己多年來總結的“看煤質、調轉速”等寶貴技巧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我。在我迷茫無助時,這些經驗就像黑暗中的明燈,讓我迅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,在備煤車間的崗位上逐漸站穩了腳跟。
老師傅們常常回憶起2014年那個寒冷的冬天,那是一場嚴峻的考驗。資金鏈斷裂讓暖氣系統陷入癱瘓,生產線也面臨著隨時因皮帶凍僵而停擺的危險。然而,慶華人沒有絲毫退縮。每天清晨,他們便奔赴周邊,撿來枯木,在皮帶下方點燃一個個鐵桶,用微弱的火光為設備取暖。盡管雙手被凍得通紅,甚至出現了凍傷,但沒有一個人抱怨過一句。同事老楊的話至今仍在我耳邊回響:“這里是我們的家,企業好了,我們才能好。”這簡單而質樸的話語,道出了每一位慶華人的心聲。后來,我也親身經歷了深夜的設備搶修。當所有人拖著疲憊的身軀,齊心協力讓機器重新轟鳴運轉時,我真正讀懂了這份情誼的底色。它不是日常相處中的客套寒暄,而是在危難時刻,大家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,共赴使命的擔當與勇氣。
這份情誼,還體現在歲月里那些無聲卻深沉的守護中。每當中秋佳節來臨,公司總會精心為員工的家屬寄去月餅和溫馨的問候。那一份份飽含心意的禮物,跨越了千山萬水,讓遠方的牽掛有了溫暖的慰藉,也讓員工們感受到了企業如家一般的關懷。
公司斥資億元建設的環保設施,是慶華人對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的堅定踐行。那一座座現代化的環保設備,不僅守護著周邊的生態環境,更彰顯了慶華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。而在疫情肆虐的艱難時刻,慶華捐贈負壓救護車的善舉,更是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抗疫的道路,展現了企業的擔當與大愛。
從創業初期簡陋的彩鋼板房,到如今氣勢恢宏的現代化廠區;從行業寒冬中的艱難突圍,到綠色轉型道路上的積極探索,慶華的每一步成長,都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。我們在企業的懷抱中成長,企業也在我們的努力下壯大。
如今,當我站在焦爐旁,望著那滾滾而出的焦炭,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火焰在燃燒;看著封閉式煤棚下機器有序運轉,心中滿是自豪與感恩。寧夏慶華,于我而言,早已不僅僅是一個謀生的場所,它是我青春歲月的見證者,是我深厚情誼的沉淀地,更是我永遠的家園。這份跨越風雨的情誼,將如同陳釀的美酒,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,在歲月的長河中愈發醇厚綿長。
(來源:寧夏慶華焦化公司備煤車間 董存香)
